1
最近一期的《奇葩说》这个节目讨论了一个职场上非常棘手的论题:
“如何在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之间抉择?”
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出来,进入职场的小伙伴可能还会一搏,只顾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去了,甚至更多的人笃信“第一份工作不看重薪水”。
但只要开始踏入社会第一步,你就被现实绑架了。
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看起来很难选是不是,那你这样想,你是想先选择“金钱”还是先选择“梦想”?
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和赚钱速度基本是赶不上这个社会的发展速度,所以你会担心,今年不拿高薪买房,明年为梦想也不买房,可能等到你工资涨了,后年钱快存够了,但房价也涨了。
是忍着不要买,等到后面你一年赶上前几年收入总和的时候才出手?还是说借钱也要买房?
不是我们败给了现实,而是我们输在了成长。
现实的爬虫,狠狠的把每一个成长速度一般的人都掰回到了地狱,挤地铁,合租房,甚至你连一张诗和远方的车票都买不起,那谈何梦想?
选择高薪不喜欢还是低薪很喜欢?
这道题永远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,有的只是最符合你心中的那个相对合适的选择。
2
职场上最蠢的做法是用喜不喜欢来衡量工作!
在职场上我遇到过很多人习惯性将工作用“喜不喜欢”来衡量。
自己喜欢的就做下去,自己不喜欢的不干拉倒,反正人生苦短,为什么不活的潇洒一点?
我曾经带团队的时候面试过一个男生,毕业4年之间频频跳槽换了8份工作,最长的工作期限一年多,最短的一个月不到。
跳槽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,建筑工地施工员、经纪公司娱乐记者、互联网新媒体运营,看着他跳槽如翻书般的职场履历,我问他为什么跳槽这么频繁?
他一脸无所谓回我:“干的不喜欢我就跳呗,只要不我喜欢给多少钱,我都不干。只要我喜欢,不给钱我都干。”
最终我还是没敢留下这个男生,因为我觉得职场上最蠢的做法,是用喜不喜欢来衡量工作。
一个职场人仅仅靠喜不喜欢来衡量自己对于工作的理解,这在本质上对自己和对工作都存在一种理解偏差。
如果一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,难道就要一直跳下去吗?
依靠喜不喜欢来找寻自己在职场的地位,无异于猴子下山,今天看着这个对胃口去试试,明天看着那个好玩去做下,这样下去永远找不到自己在职场的价值锚点。
更不要问“为什么我找不到喜欢的工作”,而是要问“我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”,工作不分喜不喜欢,工作只分合不合适,相比于用喜不喜欢来衡量工作,倒不如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。
职场上最大的通透是,多问问凭什么,少问问为什么。
你可以为了所谓的高薪而去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工作,也可以为了所谓的喜欢就去选择一个低薪的工作,但是真正有利于自己的选择,应该是选一个符合你自己定位和诉求的领域。
就像蔡康永说的:
如果你把喜欢的事当成工作来做,那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因为你要剖开它有趣的表象,去挖掘和研究深处的底层逻辑,但凡上升到了专业的角度,工作都不太让人喜欢。
用喜不喜欢来判定这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,无疑显得有点肤浅和过于表面。
就像一对情侣一样,热恋时你侬我侬无非是因为喜欢,但是真正的婚姻靠的是长久的磨练和对生活点滴的用心经营。
别只想着和工作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,而靠谱的人会用耐心在职场成就一段美好的经历。
3
不要把喜欢的事情,当成工作来完成!
曾经在没有进入职场之前,我一直非常笃定地相信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。
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,我辞去工作专职在家里写稿,虽然前几个月非常自在,晚上写到凌晨12点,早上睡到9点多,几天下来平常的作息时间完全打乱了。
最要命的是灵感慢慢被掏空了,和社会和职场完全脱离之后,很多时候没有新鲜事物和灵感的输入,单凭一腔热血的喜欢很难支撑系统化的写作之路。
其实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职场人,把喜欢的事情当成工作来应对,这样只会影响你对这项事物的喜好度。
之前有一个设计事务所上班的哥们说,从小就很崇拜那些艺术家,可以将脑子里的奇思妙想都变成一件件艺术品,把这个单调的世界变成充满趣味的模样。
长大后他读了建筑设计,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,后来他进入设计事务所做建筑设计的工作,过上了朝九晚九没有周末,甚至没有节假日的无休止的加班生活。
每年除了过年期间可以在家陪父母几天,平时甚至都没有时间见朋友。
而他用尽心思做出来的设计作品,也只能在公司领导以及甲方的层层把关下,被改的面目全非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,“原来喜爱,真的是会被时间消耗完的。”
想起之前自己刚刚做自媒体的时候,没有预算投入,没有资金做活动,单纯靠内容涨粉效果非常缓慢。
看着自己的公众号粉丝数量迟滞不前,辛辛苦苦熬夜写出来的文章,阅读量却少得可怜,很多次都想放弃。
而那个时候,和我一起做公号的朋友,很多都已经在这个领域实现了月入过万,纷纷签约各大平台,写出过很多篇10w+爆文,甚至开始自己出版作品集。
那时我发现,如果单纯地把喜欢当成是工作来完成,除了过程中完全收获不到当初的快感之外,唯一的喜欢也因为短期内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消耗殆尽。
原来,人生的哪一条路都不是靠喜欢就能走到底的。
喜欢并不是万能的,你喜欢的,并不代表你适合做,更不代表你能做好。
喜欢,顶多只是一个你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的表象,激励着你对这个领域的爱好和关注;
如果只是停留在“喜欢”本身,那你也只能做到自己玩着开心一下,绝对不可能将其发展成职业。
有一句话说得好:“不要用你的喜欢,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。”
从喜欢到职业,中间必定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很多,诸如时间、精力、耐心、伤痛、汗水甚至眼泪。
它们是让你有底气说出“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”的资本,同时也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两者相权衡,你会选择舍弃安身立命的根本,去追逐所谓“喜欢做的事情”吗?
其实很多人羡慕那些可以把兴趣爱好当做工作的人,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,一边赚钱更幸福的事了。
爱好是自己想做就做的事,而工作却是自己不得不做的事;
爱好是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事,而工作却是千方百计要让别人满意的事。
与其凭一份喜欢来完成工作,倒不如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多想想你擅长做什么?
什么能最大地发挥出你的优势?
你想要怎么成长?
你想为自己创造出什么条件?
再次是你要考虑你的能力,你有什么价值,而且如何能随着时间的增长更有价值?
你需要做什么才能进入更高的级别?
最后是关系,谁能支持你做这样的事?
你可以向谁学习?
在职场中始终思考这几个问题,会帮你找到工作的意义。
爱好和工作的本质本就不同,非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,这才是大多数职场人走过的最大弯路。
4
找一份让自己成长的工作,是职场幸福感的最大源泉。
蔡康永说:
“你不一定要做你最喜欢的一件事,可是你要做一个你能够学到东西的事,因为学习是快乐的。”
有人会问了,为什么我们要找一个能够快速学到东西的事情,而不是选择拿高薪当一个快乐的废物?
别着急,更扎心的在下面。
之前看过一个大咖曾经在文章中提到:“如果像张小龙那样年薪3亿,就不用考虑个人经济问题了,也不用考虑被裁员怎么办?”
此言一出立刻就有人反驳,为什么他年薪就能这么高?
因为他值钱,曾经有人说张小龙是最“懒”的高管,向马化腾“告状”。
马化腾笑称:“没事,不怕他上班睡懒觉,也不怕他打游戏,就怕他被马云挖走,只要他高兴就好。”
今天,你有机会选择一种高薪的职业,说明你的领导看重的是你无可取代的价值,如果你没有这份与工资等额的价值,他凭什么给你开高薪?
所以你要明白,决定你赚不赚钱,挣不挣钱的,是你值不值钱。
简而言之,你的个人价值决定了,你的薪资收入。
那么既然有人愿意出这样一份肯定你个人价值的薪资水平,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?
要知道兴趣只是一时之选,而工作才是常伴你职业生涯的大概率选择。
为什么有些人年薪过亿,有些人年薪仅仅只能维持温饱挣扎在贫困线上?
你的本事别人越难达到,取代性就越低,也就决定了你越值钱。
物以稀为贵,在经济学里这叫“供不应求”,物是如此,职场人才同样如此。
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就知道为什么你赚不到钱,也挣不到钱,因为你的本事不值钱。
为什么在最后讨论这个问题?
是因为不管是当我们选择“高薪不喜欢”和“低薪很喜欢”的工作之后,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。
一旦你的能力不再支持这份高薪职业时,或者你的喜欢不再支持你这份低薪职业时,也就是你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之时。
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,也是谷歌大脑创始人、全球最大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创始人,接受《福布斯》杂志采访时,他分享了由他创立的团队中的共同文化特征:透明、诚信、工作道德以及持续学习。
关于保持在职场中的学习,吴恩达认为有一个困难是,我们在短期内几乎无法得到回报。
学习的秘诀,不是只学一个周末,而是周复一周,年复一年,持续上十年。时间的尺度是以月或年为单位的,而不是周。
找一份让能自己成长的工作,最好的方式就是深耕其中不断去学习、总结、复盘。
只有这样才是你不断保持工作中的新鲜感,这种新鲜感的背后代表着你知识面不断拓宽和收获、职场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不断完善和确立。
今天我们在职场谈论“高薪不喜欢”和“低薪很喜欢”的工作,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选择。
但是有选择的地方,就有错过。
当你选择能给你带来满足感和体面的高薪工作时,你就得心甘情愿去忍受这份不喜欢。
当你选择能给你带来愉悦感和慰藉的喜欢的工作时,你记得毫无怨言去领这份低工资。
选择的天平从来没有对等的时候,当你选择某一处的幸福和快乐之时,你必将承受另一处的不幸和难过。
最后,或许聪明如你会问有没有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,又可以通过努力拿下高薪的时候?
当然有,但同时这个代价是你必须付出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的等值代价。
人生的每一种选择,都将是你今后不可撤销的选项。
就像那个充满力量感又经典的“对勾儿”Swoosh一样,当你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候,Just do it 就好了。